這個BLOG 和 YOUTUBE CHANNEL 沉寂了一段時間, 但其實我沒有懶著, 不過因為很多內容必需要做成一個整體, 才能放上來, 很多東西我邊學邊做, 所以沒有特別將我的過程放上來
我的天性
我先天是不喜愛攝影的, 對我來說, 要網上分享咖啡, 這個文字BLOG 是最理想的媒界, 但是我是一個SCIENTIFIC 的人, 經常執著在SCIENTIFIC LOGIC 上, 這樣寫BLOG 冰冷而文長, 不是一般人能直接理解或者想花時間知道細節, 可預期受眾是少眾. 分享咖啡最簡單直接而受眾一眼便明白的方法, 就是開 ig, 不過我不喜歡攝影, 更無修圖天份, 修圖過程對我來說是乏味的. 為了讓讀者更直觀更不費力地接收到想分享的東西, 我想拍片是最好的方法. 但拍片比攝影所需的技巧和時間卻是以倍數計的.
我是一個理科生, 天性也好BY TRAINING 也好, 都是一堆冰冷的數字, 由細到大跟藝術沾不上半點邊兒, 我亦見不到我會因為拍片而令自己躍升為一個由內到外氣質散發的藝術人. 沒有知識, 沒有訓練, 沒有觸覺, 沒有天份, 一齊由零開始, 僅依靠一份信念和不計價的預算去做
在計劃一套完整的影片生產線的時候, 越知道要做一個 CONTENT CREATOR 殊不簡單, 影片要有內容, 要有美感, 要簡短清析清楚有力, 我要同時擔當多個角色, 導演, 編劇, 剪片, 燈光師, COLORIST, 攝影師, 還要扮一個半調子專業咖啡師, 除了咖啡我有點基本知識外, 前面所有角色, 我都是零
唯一過去人生體驗對我剪片有預備的, 就是聽了多年耳機, 憑畫面憑故事選BGM不算太困難. 看了眾多 K POP 和街舞3, 對片速快慢轉變掌握不選陌生
初嘗拍片經驗
手頭上器材有一部10年前MODEL PANASONIC GX7, 我2年前的華為手機 MATE 20. 我先從ACTION CAM OSMO ACTION入手, 因為它可以拍4K, 細小, 防水, 配件因為細小而相當便宜. 為了手機拍片, 入手了 OSMO MOBILE GIMBAL. 上網學 DAVINCI RESOLVE剪片. NICHE ZERO一到手, 就衝衝衝試拍開箱片, 結果呢測試到家裏的燈光完全不夠 OSMO ACTION 的需求, 滿佈NOISE, 而且4K放進 SURFACE PRO 4 幾乎完全不能處理.
落舖實拍, 找了比較相熟的 ON THE HILL去拍, 十分感謝給我這個完全新手拍, 用了OSMO ACTION 和 手機試實拍, 片中室內和室外, 畫質的確有很大差別, 室外手機的1080P片已經可以相當高質, 但店內拍, 有NOISE, 會跳格, 室內燈光亦會有FLICKERING, 所以我知道我應該要用相機去拍, 用OSMO ACTION 做主鏡拍一定見不了人
ATAGO 到了, 我立即用來試拍動感式開箱, 用了我的相機和手機去做, 相機的確無論畫質還是穩定性都比手機高, 即使是10年前的型號, 但片裏面不難見到燈光十分有問題, 即使是相機拍, 少了NOISE不會跳格, 但燈光完全不會想讓人看下去.
然後去物色燈光, 入手了 小米枱燈PRO, 一堆ULANZI 高顯色燈 和 APUTURE MX. 家裏的書枱就是拍片的全世界, 我就測試了OSMO ACTION, 手機, 和相機. 在深夜關了所有燈, 只用這些小型顯色燈拍攝極小的高達FIGURE, 效果相當好. 但同時我發現, OSMO ACTION 和相機的鏡頭, 都太廣角, 攝影範圍都出了書枱, 要拍的小物根本突顯不了, 圖裏面80%都是背景, 而問題更大的是相機一眾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 在書枱的SCALE上都是太長, 要夠遠才能對焦, 但夠遠就攝入太多不必要的背景, 只有手機可以極近距離對焦, 但手機的畫質, 確實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跑去買了個PANASONIC MACRO 鏡頭 和OSMO ACTION 的MACRO 濾鏡, 然後用手機和MACRO 濾鏡的 OSMO ACTION 拍了 BLOOM DRIP BAG 的UNBAGGING 片, 在新燈光加持下, 畫質相對穩定和可接受, 但MACRO 濾鏡之下的OSMO ACTION會有魚眼變型, 畫面邊位亦十分蒙糊失焦, 加上OSMO ACTION 只有自動對焦, 對焦沒法選點, 要完全交給OSMO ACTION, 而且只有一個既定對焦距離, 跑了就失焦. 這片拍完後, OSMO ACTION 被判定為COFFEE SHOP SITE FILMING 不能和家中HOME FILMING都不能的器材, 就此宣告對我的拍片工作幾乎無效
換了MACRO的相機, 為我眼界開托了新天地, 如果我想攝影的話, 我一定會做MACRO. GX7 在家中拍以上片的時候都已經有一個問題, 就是對焦相當慢和不準, 我在 ATAGO 開箱片中利用了這個特性做了點 OUT FOCUS IN FOCUS 的效果, 但長遠來說, 拍片仍是不便的.
明知OSMO ACTION和手機的侷限性後, 我帶上 GX7 作為我的主鏡去了PHVLOHATCH 和ELIXIR 做了 SITE FILMING, PHVLOHATCH落樓梯的片我已特別小心腳步處理, 在場看相機沒有感到震盪, 但回家剪片, 發現每落一級樓梯, 畫面就巨震, 整個 FOOTAGE 根本不能用, 那段片我換了用上GIMBAL 的手機拍的FOOTAGE, 眼利的看倌, 會看到片中的畫質落差, 手機和相機不能相提並論. 在ELIXIR 相機拍的時候 , 對於如何運鏡, 拍什麼細節, 僅懂的技巧好像已經在前面的片用上了, 坐在店裏, 心裏滿是挫敗感, 當日在草裏面做FRAME 拍出機的東西, 因為GX7 零放震關係, 又是明顯的震盪, 結果我要用快鏡去過渡, 但其實還相當有礙觀看感.
在這兩段片的後製中, 我嘗試了很多 COLOR GRADING 基本知識技巧, 還有試著運用RESOLVE 的效果, 觀感上其實真的很新手的味道. 而COLOR GRADING 亦都再次反映出 SURFACE PRO 4 的極限, 除了運作和RENDERING 很慢, 更重要是 RESOLVE 一些改色FUNCTION, RENDER成片時會1 FRAME 有色 1 FRAME 無色的間斷跳格, 用COLOR CURVE更是即時彈APP. 結果我只能夠嘗試做點簡單的COLOR CORRECTION, 而較深度的GRADING 嘗試就只有放棄
為了改善震盪問題, 我又去物色相機, 選了一大輪, 終於挑了 OLYMPUS EM5 MARK III, 首先它維持著 M43的輕便特色, 而它的機身防震是冠絕價位帶甚至跑贏 SONY 系機種, 然後它可以拍120 FPS, 萬元內要拍到120FPS 真的沒有多少選擇, 它的對焦速度亦相當快, 更更更更大優勢是它可以全面用回我以前的PANASONIC 鏡頭, 第一次用上了MACRO 鏡頭開機拍, 畫質已經沒畫說了, 沒有修練過攝影技術的我竟然像直接升了10 個LEVELS. 回家實測對比GX7, 沒了, 完勝舊機
再入手了大 GIMBAL ZHIYUN WEEBILL S, EM5 加 WEEBILL S 已經相當穩定, 就剩下我運鏡技巧和 COLOR GRADING 技巧的提升
而更驚嚇的是, APPLE 突然推出 M1 系主機, 本來還不想買電腦為剪片升級的簡直平地一聲雷, YOUTUBE 一大片REVIEW, 都是HANDS DOWN KO 其他主機的剪片效能, 更重要是它是AFFORDABLE PRICE, 結果我又訂了 MAC MINI, 但現在還未到
為了以後拍出來的片好看, 我花了相當多時間去看別人怎構圖, 我的GX7 這10年其實都是在坐冷板, 只為旅行拍超廣角 LANDSCAPE, 我和自己的相機其實不相熟. 拍片後製花的時間很長, 為了和我的 EM5 運熟, 我做了很多種 PHOTOGRAPHY 的嘗試, PRODUCT SHOT, MACRO攝影, 小朋友攝影, BB 攝影, 人像攝影, 晚景攝影, 室內調燈光攝影
有一種攝影手法是我比較著迷的, 就是 MACRO 和 OUT FOCUS 拍攝, 拍TEXTURE拍PATTERN拍顏色拍燈光, 後來我閱讀攝影文章時, 這類統稱為 ABSTRACT PHOTOGRAPHY
ABSTRACT PHOTOGRAPHY
正常人是看不懂的, 而我亦不是故作高深, 實際上我沒有任何意思, 只要單純的顏色和TEXTURE
這些年來一直跑, 比如現在想做BLOG, 做YOUTUBE, 你的CONTENT要言之有物, 鋪排要有情節要有脈絡要有故事, 展現要有美感, 上了網就有比較, 要跟其他BLOGGER 其他YOUTUBE CHANNEL 比
有次在咖啡用品店聽到老闆和店員在半嘲笑早前來的半熟YOUTUBER, 笑他SUBSCRIBER 少, VIEW 少, 開始做了就是有競爭, 比內容比質素, 沒有一個水平, 專業的咖啡師會笑你, 賣產品的會笑你, 做IG 的會笑你, 做YOUTUBE的會笑你, 所有在關連行頭裏的人都會笑你
就算去到身邊的人也會笑你, 在想憑什麼了你, 以為自己是誰, 拍片什麼的, 一堆GEARS 什麼都做不好
正職工作上面當然是與同事的正面競爭, 鬥快鬥識得多鬥做人處世圓滑爭老闆賞識
這個自然
然成年以來, 慢慢意識其實連社會價值都是一座鬥獸場, 前度分手時數我不會開車, 和朋友和她的妹去旅行時, 每天被妹妹數落我不懂拍照, 其實我只是單純想去旅行, 有旅行腳就去. 女性防範男性的關係進擊行為就是不斷地借題否定一個男性的價值, 我明白要避免這種女性天性的現實做成的正面衝突, 就是不要挑起她的防衞機制. 但不能不承認, 有沒駕照, 有沒攝影技巧, 不單純是個人喜好選擇問題, 而是社會對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判定基準問題.
一個人的外表, 他的財富, 工作, 才華 全部都是社會價值
你總想身邊圍著美男美女朋友, 因為他們會為你帶來更多美男美女
你總不想說話開罪身邊富有的朋友, 對他說話總是客氣點, 而且他說的話你不會去反駁
你總想身邊有高職位的人, 他們某日可能會帶給你方便
你會打從底欣賞有才華的人, 不妨身邊多幾個天才朋友
看張敬軒演唱會, 他說人大了人際關係就是減法, 只會留低對自己有助益的人
我相信每個人明確或不明確都會自然判斷遇上的這個人對自己成長有沒有價值
在社會上一些年, 人來人往, 每個人的離去都在告訴你, 你的社會價值如何不足
而留在身邊的, 究竟是因為你的價值, 還是單純的感情?
張敬軒演唱那首悔過詩, 林若寧的文字本來就是美感, 短短一份歌詞就可以鈎畫出一套完整故事, 而有了經番經歷, 咀嚼這故事又有另一番味道
社會上有幾多個人是故事中的女孩, 不是因為成就而留在男主角身邊
充滿才華的男主角又要經歷多少困難才名成利就?
而又有幾人是天生我才的?
搞藝術不是我的天份, 我沒有天份可仰賴, 只有後天學習去做好這件事
不停看YOUTUBE 學習東西, 會感覺到充實
但有些晚上, 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
然而我知道每天人前人後, 我都要競爭,充滿才華的男主角要競爭, 我靠後天的更要競爭
而這個時候, 最純粹最沒意義的 ABSTRACT PHOTOGRAPHY 就是我的藥物
放下世間鬥爭, 享受自己的純粹
回到咖啡
回到主線, 我知道在SIDETRACKS 花了很多心力, 但這段時間在咖啡上還是沒有擱下, 我的DECENT ESPRESSO MACHINE 已經到家一段時間, 在學各種PROFILES, 不斷的用ATAGO 量度 TDS, ATAGO 的使用心得也可以拍片成文, 也ORDER 了各種ESPRESSO GEAR, LEVELLER, DISTRIBUTOR, TAMPER, 粉尺, 拉花壼, 溫度計, 在等淘寶和DECENT 給寄到
除了ESPRESSO 底, 還要學打奶拉花, 暫時個實驗 SCHEDULE 買回來的豆都是9成測試ESPRESSO, 1成用手沖做味道基準
晚點應該要再做 AEROPRESS 測試
早前一篇文章出後用了一段短時間重溫 AEROPRESS, 但未有更大的發現
我知道, 要搵食, 自己的喜好堅持在哪裏
先要工作做好, 然後長遠堅持喜好, 咖啡才是這份堅持
PHOTOGRAPHY 只是工具只是過客
這裏會慢慢除著我突破技術瓶頸變得更活躍
Comments
Post a Comment